详细信息

非洲猪瘟防控关键技术

发表时间:2024-04-19 10:47作者: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集团

一、病原介绍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依据编码主要衣壳蛋白p72的基因B646L的部分核苷酸序列,ASFV可以被分为24个基因型。整体看,我国流行毒株仍以基因Ⅱ型为主,个别省份零星检出基因Ⅰ型毒株。ASFV不能诱导产生有效的中和抗体应答。家猪感染强毒后,在潜伏期即可排毒,出现临床症状时,ASFV在所有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排毒量达到高峰,包括鼻腔分泌物、唾液、粪便、尿液、结膜渗出物、生殖器分泌物及伤口流出的血液。幸存猪只往往具有很高的抗体水平,保持长期病毒血症,数周或数月后仍可从组织中分离出病毒。因此,ASFV一旦在猪体内成功建立感染,这些携带着便成为ASFV重要的传染源,因而是非洲猪瘟根除计划中的关键点。

ASFV耐受酸碱的范围较广,在pH4-10的无血清的培养基中保持稳定,但在pH值低于4或高于11.5时,数分钟内即可失活。ASFV对热的抵抗力较弱,60℃30分钟或56℃70分钟可被灭活。一般的消毒措施均可有效杀灭ASFV。最有效的消毒剂是去污剂、次氯酸盐、碱类及戊二醛。ASF的自然传播速度慢,高度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采食、蜱虫叮咬、注射、空气气溶胶等可传播疫病。消化道(口)和呼吸道(鼻)是ASFV的主要感染途径。苍蝇、蚊、鼠等可机械性传播ASFV。

二、构建完善的猪场生物安全

猪场生物安全是当前防控ASF唯一有效、可行的策略。在ASF流行时期,生物安全是猪场能够正常生产的前提,决定着猪场运营的成败。

1、提高防控意识

猪场应充分认识到ASF巨大危害及通过生物安全措施防控该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树立入场隔离消毒意识。入场的所有人员、物资均视为怀疑带毒者,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隔离、消毒程序,方可进场。

(2)明确净区与脏区。两者为相对的,生物安全级别高的区域为相对的净区,生物安全级别低的区域为相对的脏区。

(3)加强猪场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保证每个人自觉遵守生物安全准则,主动执行生物安全措施,积极纠正操作中的偏差。

2、建立ASF生物安全防控圈

建立多级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不同防控圈之间建立消毒设施和检测,做到层层切断,原则是“要把可控的控制好,不可控的让其远离”。

(1)第一层设置卖猪、淘汰猪中转站(必须做好日常消毒),彻底切断外部不可控拉猪车带入ASFV的可能;需设置人员隔离区域;

(2)第二层物流车辆洗消站(可管控,包含烘干房)、场外人员隔离站、物资和食材中转库;

(3)第三层猪场内部烘干房、入场人员的场内隔离点、厨房、物资消毒通道、人员消毒通道、无害化环保区、猪场外部第一道围墙,同时围墙外部可设置防护沟、防护林等;

(4)第四层为猪场的实体围墙,生产生活区与外界用围墙彻底隔断,包括生活区、库房、中转料塔等;

(5)第五层要求生产区与生活区进行隔离,不同生产区之间进行隔离。

3、建立场外生物安全体系

场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即对威胁到猪场的所有外部因素进行综合控制,以降低其对场内猪群的威胁。外部生物安全影响因素包括猪场的选址、人员入场管理、车辆管理、物资入场管理、饲料运输管理、猪群转运、精液引进和生物媒介的清除等。

猪场位置应选择人员稀少、偏僻安静的区域,多山或者靠海的地形最优。距离公路、铁路主干线1公里以上,远离居民生活区,距离其他养殖场及其粪污消纳点、死猪处理场2公里以上,距离屠宰场5公里以上,距离活畜交易市场10公里以上。

建立严格的人员、物资(包括大宗物品、精液等)入场程序。配备猪场内转运车辆,外来车辆禁止入场。在距猪场1-3公里左右建设标准化的洗消中心,并配备车辆烘干装置,配置专门生物安全人员对外来车辆进行清洗消毒。

4、健全场内生物安全体系

场内生物安全体系包括猪场内部布局、生产管理、消毒措施、粪污处理等。猪场严格进行分区,包括内勤区、生活区、生产区和环保无害化处理区。

生产中人员、物品及猪群应遵循从净区向脏区单向流动,若需要从脏区向净区流动,需要经过隔离、消毒等程序方可。猪场生产区道路也应区分净道、污道,两条路线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净道用于人行和饲料、物资的运输,污道为运输垃圾、病死猪和废弃设备的专用道,因条件限制出现交叉时应及时清洗消毒,保持净道的完整性。

猪场采用全进全出、多点式饲养、分批次饲养等管理方式,切断ASFV在猪场内部的循环传播。

5、科学实施日常监测

建立ASF预警体系,做好ASFV的定期监测。兽医及饲养人员应每天巡查猪舍,检查猪群健康状况,包括观察猪的临床症状、异常行为、采食、饮水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果断处置,保障猪群健康。

(1)主动监测

对于未发生ASF疫情的养殖场,开展主动监测是十分必要的。重点应放在异常猪只、车辆、人员、生产资料、物品等能与外界接触的环节和风险因素。有条件的养殖场,应配备检测仪器,进行现场检测。

异常猪只:厌食、呕吐、血便(可能腹泻)、身体发红(红斑、发绀斑点)、皮肤溃烂、口鼻出血、眼分泌物、关节肿胀、打针流血不止(凝血不良)、发烧、流产、突然死亡等一切不正常的猪只,均需进行采样检测。

依据风险,应对运输工具、出猪台、场区大门、生产区猪舍内环境等进行常规采样和监测。

(2)被动监测

对于已发生疫情的养殖场,一旦确诊,禁止场区内人员、物品等一切流动,防止ASFV扩散。按照“疑似发病猪场采样”进行相关样品采集,开展监测工作。

发病猪场进行精准清除后,须进行风险猪只的全群采样检测,连续2次,之间间隔5-7天。

(3)溯源调查

溯源调查是分析疫情发生原因的基础,划分生产单元、确定污染范围是精准清除的关键。查看人员、物品记录表,分析首发病例出现前21天以来与外界交流的一切人员、车辆、物品流通环节等。针对外来人员、车辆、物品重点进行采样监测。查看猪只转群记录,分析ASFV感染轨迹,确定感染源及初始感染范围。如风险猪群存在外调情况,还应进行追踪调查。

三、规范实施消毒及污染源消除

消毒方法:

机械性消除:用机械的方法如清扫、洗刷、通风等消除病原体,是最普通、常用的方法,可以清除90%以上的病原。

物理消毒法:包括阳光、紫外线和干燥、高温等,均有较强的杀菌能力。

化学消毒法:消毒剂种类很多,是兽医防疫实践中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之一。

生物热消毒:生物热消毒法主要用于污染的粪便、垃圾等的无害化处理。

1、车辆消毒

所有靠近猪场的车辆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有条件的烘干后再靠近猪场。

设置中转料塔、或将料塔(养户)等附属设备设施外移到猪场周边,设置对外中转出猪台或转猪台,让车辆在不进场的条件下完成作业。

2、猪场场区环境消毒

(1)内勤区及生活区:定期对隔离区、门卫区、生活区办公室、食堂(餐厅)、宿舍、公共娱乐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2)生产区:可以每天对生产区道路进行至少一次大消毒,生产区各栋舍之间的空地要定期清理、除草,保持干净整洁。

(3)装猪台:距离出猪台500米以外下游、下风向平坦处设置外来车辆的清洗消毒间。地面铺水泥,形成1-2度的倾斜度,注意冲洗消毒后水流动的方向,不能污染猪场生产与生活区。外来车辆先在此处全面冲洗消毒后才能靠近出猪台。有条件的猪场,拉猪车应该在靠场洗消点进行冲洗、消毒、烘干消毒后再靠近装猪台。装卸台外部应该是单向通行,出去的猪绝不能再回到场区。

(4)赶猪道:每次场内转猪后,应对赶猪道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

(5)解剖台:严禁在生产区内解剖猪只(特殊情况下经兽医经理审批后,可以在无害化环保区进行解剖)。解剖猪只后,相关人员不能直接返回生活区。如果有需要,要求重新进入洗澡间淋浴消毒、更衣、换鞋,进入场内人员隔离区隔离。每次剖检后应对解剖相关用具、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3、物资消毒

(1)员工食材:在场外进行清洗消毒分装后,由物流车辆配送到猪场厨房或食材库,厨房熟制经过蒸箱加热后传递到生活区,。

(2)兽药、劳保等小型物资:1:200卫可水浸泡30分钟或者物体表面60℃维持30分钟,经检测合格后入场。

(3)大件物资:二氯异氰尿酸钠熏蒸消毒,维持23小时;或者大件物资1:100卫可水喷洒消毒后放到指定区域静置15天,经检测合格后入场。

4、人员消毒

进场步骤:经过场外采样、隔离、洗手消毒、修剪指甲、登记、手机电脑消毒处理、物品浸泡及烘干消毒、淋浴更衣换鞋等过程之后方可进入猪场。在门卫处重复上述步骤后进入场内隔离宿舍。场内隔离结束后,经过洗手消毒、修剪指甲、手机电脑消毒、淋浴更衣换鞋进入生活区。

5、栏舍空栏清洗消毒

(1)冲洗前准备:

将母猪自由采食料筒和料槽内剩料收集,饲喂淘汰母猪。摘下母猪和仔猪料槽,统一放在栏位的一侧。将烤灯摘下,统一放置舍外,消毒药刷洗。将猪舍内杂物清理干净。准备高压热水清洗机、消毒机、消毒桶、消毒药、泡沫剂、清洗剂、泡沫枪头、冲栏雨衣和头灯等。插座、燃气加热器等处做安全处理。

(2)栏舍冲洗:

全面冲洗通风小窗、料线、水管、料桶、料管、料槽、单体栏、漏粪地板、挡板、墙壁、地面、地沟及地沟侧墙。冲洗标准为挡板上没有可视粪渣和其他污染物;产床上没有粪便、料块;漏粪地板缝隙没有散料和粪渣;料槽死角没有剩料残渣;粪沟内没有可视粪便;料管及百叶窗无可视灰尘。做好冲洗检查。对冲洗后栏舍各个部位进行逐项检查并评分。不符合冲洗质量标准的栏舍按要求进行返工冲洗,至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栏舍消毒可采用两次消毒法,第一次消毒后,可采用风机进行干燥(冬、春季节可配合使用暖风炉烘干12小时)。第二次消毒后再次采用风机干燥(冬、春季节可配合暖风炉烘干12小时)。

6、器械消毒

(1)手提/跨栏治疗盒:将托盘内所有物品拿出,放置于工作台上。将托盘充满消毒水(1:200卫可水)浸泡30分钟。倒掉消毒水,用刷子刷洗一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2)注射器:将所有部件松开,逐个冲洗各部件,清洗完毕后把注射器正确组装好,但要保持松动。

(3)针头、镊子、手术刀柄、剪牙钳、断尾钳放入消毒水(1:200卫可水)中浸泡30分钟。来回晃动5分钟,用清水涮洗3遍。

7、生产工具消毒

死猪车、胎衣桶、生产区车辆(小推车)、挡猪板、扒料铲子、扫帚、铁锨、产房料槽、仔猪料盆,每次使用完后采用2%火碱喷雾或浸泡消毒。消毒时间一般30分钟,除断尾钳、死猪车每次消毒外,其余均为每日消毒一次。

8、工作服消毒

生活区内工作服定期清洗消毒,生产区内工作服每日清洗消毒或高温烘干。

9、水消毒

水井和蓄水池可使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消毒,并保持水源中消毒药在一定浓度内。有条件的,可定期对水源进行ASFV检测。水线可安装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及二氧化氯发生器。

四、早期发现与精准检测

1、早期发现

为尽早发现ASF疫情,首先要让猪场全体员工熟悉ASF的临床症状。了解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养猪场户、屠宰场点、生猪交易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等情况,密切关注周边生猪异常死亡情况,及时发现疫情隐患。

时刻关注本猪场各个环节的猪只异常情况,包括猪只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体温变化、体表变化和经产母猪表现等。一旦发现可疑症状,第一时间采样送检。

(1)精神状态:及时发现栏舍内精神异常猪只(这时猪只可能还未排毒)、精神沉郁、目光呆滞、懒散的猪只,并及时采样和送检。

(2)采食情况:关注群体和个猪只的采食情况,对于采食量稍微减少(排除饲料因素),要尽快采样送检。采食量明显下降的猪只一般会伴随着体温升高。

(3)体温变化:正常保育猪、育肥猪体温一般在39℃-40℃之间;正常成年基础猪群的体温在38℃-39℃之间(其中母猪发情、分娩前后几天,体温会升到39℃-40℃之间)。如果发现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猪只,应及时采样送检。为了防止测量体温时交叉污染,体温计必须一猪一换,须戴手套;可采用远红外体温计测温,尽量不入栏。

(4)体表变化:看到皮肤发红猪只,表明猪只处于发烧状态。另外,有些猪只打针时出现凝血不良。耳、四肢、腹背部皮肤有出血点、发绀。对于这些异常猪只,要及时采样进行检测。

(5)经产母猪的表现:经产母猪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会出现流产。ASF造成流产有别于其他疫病常见的黑胎或白胎,会出现胎儿均质发红。

(6)呕吐,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的异常猪只,及时采样进行检测。

2、疑似发病猪场采样

采样工作准备:准备长的医用独立包装棉签(15厘米以上)、咽拭子采样器、末梢采血针、医用纱布、一次性注射器、防护服、一次性长臂手套、独立包装乳胶手套、鞋套、塑料布或彩条布(用于包裹病死猪)、记号笔、记录纸、笔、一次性刀片、甲醛溶液、离心管、自封袋、垃圾袋、录像机(手机)、手电筒、花洒、消毒药、火焰喷枪等。

样品类型:

(1)疑似猪只咽拭子、尾根血拭子。将每头猪咽拭子、尾根血拭子分别收集于离心管中,以便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建议将样品保存于4℃,立刻送检,没有实验条件的应在样品中添加核酸保护液,并于24小时内送至有资质的实验室。

(2)病死动物的腹股沟淋巴结。突然死亡的猪只,由于血液及脏器中携带大量的病毒,建议在环保无害化处理区仅采集腹股沟淋巴结,然后将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3)全血。用含有EDTA抗凝血剂的真空采血管,从颈静脉、前腔静脉或耳静脉抽取全血。如果猪只已经死亡,可以立即从心脏采血。不宜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因其可以抑制PCR反应而造成假阴性。

(4)血清。使用未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从颈静脉、前腔静脉、耳缘静脉,或剖检过程收集血液样品。

(5)器官和组织样品。不推荐进行剖检采样,因易造成ASFV的扩散。必须在保障生物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剖检,所有的猪器官和组织均可用于检测ASFV,但脾脏、淋巴结、肝脏、扁桃体、心脏、肺、肾脏及骨髓等含毒量较高。

(6)软蜱等媒介样品。钝缘蜱可以用于检测ASFV。有三种收集技术:手动收集、二氧化碳诱捕和真空吸引捕捉。收集后,应让蜱保持存活或直接储存在液氮中,避免DNA降解。

(7)环境样品。以区块为单位,对风险等级进行区域采样。如猪场内所有墙体、地面、设备等表面进行全覆盖采样。

3、包装和运输样品

采集好的样品应仔细进行包装,做好标记并送到实验室。运送的样品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冷却材料(如冰袋、干冰),避免变质。样品应使用“三重包装系统”,保障运输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并避免样品受到污染。样品运输必须遵守农业农村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运输包装规范》等规定和公司的“样品采集、包装、运输与送检操作规范”。

4、废弃物处理

采样结束后,做好尸体、场地、物品、个人防护用品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对不同场点尽量安排不同的采样人员,避免交叉污染。

5、快速精准检测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是实验室快速检测ASFV的常用方法。大型养猪企业可建设ASFV检测实验室,当猪场周边和自己猪场受到威胁时做好疫情排查与监测,为疫情处置和精准清除提供技术支撑。开展qPCR检测必须配备专用的实时荧光PCR仪和相应检测试剂。实验室可以根据技术标准开展ASFV的qPCR检测。由于qPCR检测技术灵敏,极其微量的污染即可造成假阳性,对PCR实验室进行分区管理可以避免检测污染。应根据条件将PCR实验室分为试剂准备区、样品处理区、产物扩增区等。

6、疫情确诊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或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可以按要求确诊ASF疫情。

五、精准清除

精准清除是指采集合适样品,在实验室检测结果基础上,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分析,准确判定感染个体和群体,科学划定疫点范围,迅速清除发病猪与感染猪,消灭传染源等的各种活动总称。

1、疫点清除

(1)整栏清除:对于保育、育肥群体,在ASF传入早期,病猪数量极少,聚集在同一栏内,可实施整栏清除。

(2)单元内区域清除:单元(房间)内划分区域,如果在单元内的某一个区域检出ASFV核酸阳性,且21天内猪只与其它区域猪只无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区域间猪群不能通过饮水、采食或排污设施发生交叉污染,可尝试实施单元内区域清除。

(3)单元清除:如果在不同饲养单元(房间)检出ASFV核酸阳性,或者同一饲养单元阳性病例呈多点散发状态,且不同单元有实体墙相互分隔,猪群之间不可能通过饮水或排污设施发生交叉感染,人员不交叉,可实施单元清除。

(4)整栋清除:同时满足下述3个条件的,可实施整栋清除:阳性病例呈多点散发状态且只局限于某一栋猪舍,其他猪舍或生产线未检出ASFV感染阳性猪;栋舍之间有实体围墙隔离屏障;严格限制场内员工交叉串舍。清除过程中,人员不可与相邻猪舍接触。

(5)全场清除:如果不同栋舍均有检测阳性感染猪或确诊的病猪,且呈点状弥散状态,而且是共用水槽、食槽,即使不同栋舍之间有严格的物理隔离设施或其他屏障,建议实施全场清除。

2、清除策略

(1)病死猪:需要放入密闭袋,用密闭工具运出猪舍,实施无害化处理。

(2)无法运动的病猪:采用电击方式或注射处死后,装入密闭袋,实施无害化处理。

(3)正常运动的感染猪:体重过大猪,可驱赶到密闭车,运输到无害化处理点再用电击货注射处死,但赶猪通道的地面要铺上U型塑料布或彩条布等;对体重较小的猪(保育猪和哺乳仔猪),可直接在猪舍内电击或注射处死后再装入密闭袋中,运到无害化处理点。

(4)不建议采用非人道的方式处死感染猪。及时对淘汰猪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路面进行彻底消毒。为减少交叉感染,原则上,在扑杀清除猪只的工作中,不使用不同栋舍的生产人员,可成立专门的生化小组成员。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结束后,参与扑杀行动的人员需出场进行淋浴,至少7天内不可与其他健康猪群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个人衣服和鞋子必须浸泡消毒,烘干后方可继续使用。

3、清除过程中的消毒

(1)地面消毒:采用NaOH和戊二醛喷洒地面和圈舍围栏。消毒水的温度要达到20℃以上。消毒液作用时间至少30分钟。地面也可使用火焰消毒。

(2)用具消毒:最好使用一次性防护服,处置后进行焚烧。个人衣服需要浸泡消毒。电击用具需要60℃烘干30分钟以上或熏蒸消毒。

4、清除后环境监测

清除病猪或感染猪后,每间隔7天,采用全覆盖采样进行qPCR检测,直到21天(规定的静默期限)监测均为阴性且猪群无异常,精准清除成功。



分享到: